6月29日,江苏省师范类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70余位教育专家、人工智能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一线教师参加会议,为推动师范类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新思路。本次会议由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省教育智能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承办。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蔡国春致欢迎辞,代表学校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他详细介绍了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实践与学科建设成果。蔡国春指出,师范类高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江苏师范大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主动顺应科技时代发展、充分提升师范生核心素养。他期待与会嘉宾通过研讨凝聚共识,为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金莹代表学会对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学会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融合与教育创新,师范类高校在该教育中肩负独特使命,需让师范生掌握知识技能并探索融入教学场景。此次研讨会将凝聚各方智慧,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核心议题达成共识,推动高校间交流,促进学界与产业界协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教育成果。
研讨会上,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南京大学金莹教授,教育部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吉根林教授和江苏师范大学周晓云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和“江苏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建设探索”的主题报告。金莹首先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逻辑,结合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分享了从知识架构到实验模块的一体化建设经验,为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吉根林聚焦教学方法论创新,介绍了本人对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的思考,讨论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之间的关系与改革举措,探讨了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分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实验设计,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周晓云则以《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为样本,详细介绍了课程建设中的痛点突破与特色创新,包括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平台、融入教育场景的项目化学习设计等,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在人工智能通识课实验演示环节,智慧教育学院AI通识教育实验教学团队现场展示了基于教育场景的AI应用案例,直观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围绕师范类高校AI通识教育的定位与特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等议题,受邀专家与参会人员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研讨会以“改革・创新”为主题,通过前沿报告、实践展示与深度研讨,全面梳理了师范类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为后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促进了高校间的经验交流,更标志师范类院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迈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一步。未来,各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实践,共同培养具备AI素养的新时代师范人才,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审:董永权,二审:吴向裕,三审:殷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