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刘伟杰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3-22浏览次数:2776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刘伟杰团队以我校为独立完成单位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cAMP and c-di-GMP synergistically support biofilm maintenance through the direct interaction of their effectors的长篇研究论文揭示了第二信使cAMPc-di-GMP通过其受体蛋白CRPBpfD直接互作交叉调控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刘聪和孙地为共同第一作者,刘伟杰副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刘佳文老师、我校研究生陈颖、周徐鸽、汝昀睿及朱静榕实验师参与本项研究。

  生物被膜是微生物粘附固体表面并分泌大分子胞外基质,将菌体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是细菌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群居生存状态。细菌形成生物被膜是菌体响应外界逆境的生存策略,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微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第二信使cAMPc-di-GMP是细菌中普遍存在的核心调控信号分子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cAMPc-di-GMP之间的交叉调控极为复杂,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大量的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技术揭示了cAMPc-di-GMP能够通过其受体蛋白CRPBpfD直接互作协同维持成熟生物被膜的稳定性。在细菌中CRP作为cAMP的受体蛋白在被发现的几十年里主要作为转录调控因子为人类所熟知本文详细阐述了cAMP-CRP复合体非转录调控活性,对于理解cAMP-CRP复合体在其他细菌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cAMPc-di-GMP协同调控生物被膜稳定性的模式图

刘伟杰,博士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先后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徐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和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3;以第1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5篇;以第一专利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

刘聪,博士,讲师,201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从事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分子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8,申请发明专利2

孙地,博士,讲师,201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从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调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1项。在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申请发明专利1

刘佳文,博士,讲师,202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从事微生物酶学研究。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江苏省高校面上项目各1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

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徐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240-5




CopyRight © 2019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