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举办校友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校友秩年返校活动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25-10-27浏览次数:2192

汇聚校友力量 共谱教科新篇

——教育科学学院举办校友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校友秩年返校活动


金秋送爽,情谊满园。10月25日,教育科学学院2025年校友秩年返校活动在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隆重举行。6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校友重返母校,共叙情谊、共话发展。本次返校活动涵盖了学院校友会成立、院史编辑与发展研讨、人才培养研讨等多个环节,活动气氛热烈,情意浓浓。

篇章一:聚合力·情归故里筑新家

下午3:00,在学院106报告厅举行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校党委副书记蔡国春、校友联谊会办公室主任顾振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各地优秀校友代表、学院师生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成立大会,会议由陈鹏院长主持。


会议伊始,孟德会书记作为筹备组负责人介绍筹备工作情况并宣读学院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建议名单。与会代表全票通过建议名单。


赵亮副院长对学院校友会章程的起草作出说明,明确学院校友会以“服务校友、服务学院、服务母校”为核心宗旨,并详细介绍了校友会的业务范围、校友界定、组织机制等,章程为校友会规范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顾振中主任宣读学校批复文件并对学院校友会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本次筹备工作领导重视、校友积极、流程规范、团队优秀。

蔡书记为名誉会长颁发聘书,顾振中主任与陈遥副书记为其他理事会成员颁发聘书。新当选会长宋宁军在发言中回顾求学岁月,并承诺理事会将围绕构建情感共同体、打造发展支持平台、汇聚校友社会力量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通过校友联谊活动、资源整合帮扶、设立奖学金等措施助力学院建设。

蔡书记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发展历史以及学院从1959年教育科学教研室至今的迭代历程,同时对学院校友会建设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凝聚育人力量,传承师范精神,打造赋能教师发展的标杆校友会;二是深耕教育沃土,共育时代精神,构建校友与在校生交流网络,对接一线教育实践需求;三是聚焦时代问题,共筑育人高地,依托校友资源推动学院学科建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大会结束后,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与校友代表共同前往学院百川教育研究院,参加“校友之家”揭牌仪式。顾振中主任与段作章教授共同为“校友之家”揭牌。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为学院“校友之家”题字,向学院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表达祝福,并寄予殷切期望。


学院校友会的成立是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学院与校友之间的联系进入规范化、制度化阶段。未来,学院将以校友会为桥梁、“校友之家”为阵地,广泛凝聚校友力量,深化校友与母校联动,为学院和学校教育事业进步及校友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篇章二:溯传承·院史编纂启新思

为系统梳理学院发展脉络、凝聚多方智慧、共谋学院未来发展,下午5:00,院史编辑暨学院发展研讨会在百川教育研究院召开,研讨会由孟德会书记主持。孟书记指出,研讨会旨在厘清学院历史脉络、凝聚发展共识,既是校庆期间对学院历史的庄重回望,也是为学院未来发展谋篇布局的重要契机。参会人员作为学院发展的奠基者、见证者、开拓者,其回忆与建议将为院史编纂注入精神内涵,也为学院深化社会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思路。



陈艳博士从研究价值、研究内容、框架设计、进度安排及预期成果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院史编写方案。她指出,教育科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59年徐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教研室,历经1998年升格教育系、2003年更名教育科学学院、2016年合并教师教育学院等关键发展阶段。院史编写将围绕四个模块展开并分四个阶段实施,预计于2027年底完成。院史资料文库建设也将同步进行,适时将举办专题展览,展示学院发展成果与精神风貌。


与会嘉宾围绕学院发展沿革、人物事迹、史料整理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段作章教授回顾了学院早期建设历程,建议按照时间脉络客观呈现学院发展进程,突出20世纪60年代顶岗实习、80年代联合编写教材等标志性事件,聚焦对学院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贾林祥教授对部分史料细节进行了补充与纠正,强调院史编纂需兼顾文字档案与口述资料,以确保历史叙述的全面与准确。李梅教授建议尽快开展高龄教师访谈工作,建议师生共同搜集老照片、旧档案,丰富院史的资料基础。徐志国校友建议以“关键事件”为核心,重点呈现学院发展的关键节点、专业建设的重要时刻及学生培养的标志性成果。



在第二阶段,参会校友代表结合各自领域经验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李静校友建议学院探索学生海外带薪实习、线上教学合作及海外教师培训项目,徐建校友提出可依托于教育局项目协作的方式推进合作,李军校友建议学院强化教学实用技能和考编专项培训,宋宁军校友建议学院搭建校友就业帮扶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岗位推荐与职业发展指导。


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院史编写方案,加快资料收集与访谈工作,持续拓展对外合作领域,以院史编纂凝聚精神力量,以社会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篇章三:话未来·人才培养谱新章

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微论坛与院史编纂暨学院发展研讨会同步进行。此次论坛紧扣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教育变革背景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突破。来自厦门大学、南通大学、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友以及学院领导、教授代表、系主任齐聚一堂,共话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论坛由陈鹏院长主持。

论坛伊始,各专业负责人汇报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方向。教育学系主任张晓寒从专业沿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脉络,指出该专业在课程结构优化、师范生学业负担调控及创新模块拓展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心理学系副主任李广政围绕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展开分享,提出“以科研引领教学、以竞赛促进成长”的发展思路,强调心理学科在领军人才培育、标志性成果打造与学生高层次发展方面需持续发力。学前教育系副主任刘迪结合“四习一体”全程浸入式教育实践模式,分析了少子化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带来的招生压力,提出加快探索复合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学院领导、教授代表围绕课程设置、体系优化、方案制定等多个层面作了补充介绍。




校友代表结合各自院校的管理实践与经验,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出谋划策。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张鹏程校友指出,在人工智能加速重塑教育生态时代,应重视AI通识教育与学科融合,探索课程创新与教学竞赛激励机制建设。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闫艳校友建议应深度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结构,构建数字化、国际化、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波校友强调心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价值,呼吁打破学科边界,推动教育学、心理学与理工、人文领域的深度共创,建议学院构建开放共享的学术生态圈,打造与国内外一流学者对话的平台。

陈院长感谢校友的建言献策,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理念创新,强化数字赋能与科研引领,系统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主动融入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新征程,着力打造具有引领性、创造性与示范性的教师教育高地,汇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教科力量”。

校友们纷纷表示,此次回“家”之旅感触深、收获丰。学院将认真吸纳校友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持续夯实校友工作基础,凝聚起广大校友的智慧与力量,实现学院事业发展和校友成长同频共振。

(一审:孙迎彬;二审:赵亮;三审:孟德会)


CopyRight © 2019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公共资源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