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不褪色 三代同心传薪火 —— 江苏师大关工委、团委联合徐州市云龙区关工委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来源:离退休工作管理处(党委离退休工作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次数:1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引导青少年铭记历史、砥砺报国之志,7月10日至11日,江苏师范大学关工委、团委联合徐州市云龙区关工委,深入云龙区永泰与紫金东郡社区,共同举办“三代同心颂中华”主题教育活动。我校关工委校外辅导员、校团委青年志愿者与社区儿童齐聚一堂,跨越年龄界限,共同追溯烽火岁月,传承不朽精神。

活动伊始,“红色小课堂”率先开讲。青年志愿者精心播放动画短片重现烽火岁月。当放牛娃王二小将日军引入八路军埋伏圈、海娃怀揣鸡毛信穿越封锁线、小兵张嘎智端敌人炮楼等经典故事逐一呈现时,孩子们或屏息凝神,或发出阵阵惊叹。青年志愿者通过动画短片与情景提问,让孩子们明白:“英雄不分年龄,爱国就是要勇敢担当。”

随后,校关工委校外辅导员胡世华老师手持诗集,以铿锵之声朗诵《不朽》,将现场带入峥嵘岁月。当念到“看见了一种精神,一种让侵略者胆寒的精神;看见了一面旗帜,一面被战火撕裂的红旗”时,胡老师声调逐渐高亢,手臂有力扬起,眼中迸发的光芒仿佛穿越时空,与抗战英雄的身影重叠。“虽然我们已经说不出他们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共同的名字叫‘英雄’!”孩子们被胡老师的朗诵深深打动,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紧接着,《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响起,青年志愿者分句教唱,孩子们扬起脸蛋认真模仿,从“母亲只生了我的身”的轻柔抒情,到“党的光辉照我心”的激昂嘹亮,童声与青年声线交织成动人的和声。

“情报解码”环节充满趣味性和科学性。志愿者们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向孩子们展示密信制作过程,让他们亲手操作,切身体验抗战时期情报传递的智慧与艰辛。在“非遗泥塑坊”里,志愿者们结合当下火热的“苏超”联赛,指导孩子们制作泥塑足球。看着孩子们手中逐渐成型的作品,志愿者轻声讲述:“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孩子们只能用石头当足球。如今国家繁荣发展,当年孩子们的梦想已成现实。”

活动尾声,孩子们自豪地带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下一代的成长,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未来,校关工委将持续发挥“五老”队伍的独特优势,推动红色课堂走进更多社区与校园,让小小英雄的故事滋养青少年心田,让伟大的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永葆生机。(文:张琪;图:校团委)


(一审:朱炜,二审:施春华,三审:徐二荣)

CopyRight © 2019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