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近日关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报道内容如下: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依托“一站式社区”打造红色研学实践新平台
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优势,组织学生党员赴连云港市赣榆区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将思政课堂延伸到抗战热土,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
社区搭台:构建红色教育新阵地
本次活动以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为组织平台,通过社区资源整合功能,精心设计了“一山(抗日山)一岛(秦山岛)一馆(赣榆人民支前纪念馆)一村(黑林镇大树村)”的研学路线。社区提前组织报名选拔,统一调配活动资源,为20余名学生党员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服务。
“我们充分发挥一站式社区的枢纽作用,实现了活动在策划、选拔、培训、保障上的‘四个统一’。这种组织模式,不仅保证了活动的规范性,又提升了教育效果。”活动负责人文雯表示。一站式社区还专门开辟了线上学习专区,提供研学地点的历史资料、影像素材等预习内容,帮助参与者提前做好知识储备。
实地研学:沉浸式体验抗战精神
在抗日山烈士陵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党员瞻仰革命先烈纪念碑,聆听讲解员讲述小沙东海战、青口十八勇士等英雄事迹;在秦山岛,大家重走八路军海上抗战路线,感受当年战斗的艰辛;支前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军民同心抗敌的感人场景;在大树村,老党员声情并茂地讲述“抗日堡垒村”的红色故事。
“站在烈士长眠的土地上,课本中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信仰。”研究生党员郝子宁表示,“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专业赋能: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活动中,师生党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用“思政+融媒体”的创新形式:在蓝莓田边开设党史微课堂、在博物馆开展情景教学,将研学过程拍摄制作成系列思政课程资源,组织“抗战精神与新时代青年担当”专题研讨。
“我们不仅要走好红色路线,更要讲好红色故事。”带队教师刘锦芳介绍,所有影像资料将通过一站式社区平台进行展播,成为新学期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成果转化:扩大教育覆盖面
研学结束后,一站式社区迅速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将制作的4个主题短视频纳入社区“红色资源库”、整理形成调研报告、组织“我眼中的抗战精神”分享会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彬表示:“这次活动是一站式社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我们不仅要把课堂搬到红色基地,更要把红色资源带回社区,让更多学生受益。”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丁玲强调:“依托一站式社区平台,我们实现了从活动组织到成果转化的闭环管理。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教育效果,又扩大了覆盖面,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有益探索。”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借助发挥学校一站式社区平台优势,持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报道链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s://www.sizhengwang.cn/a/gzdt_yx/250724/21968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