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二届教师发展周系列活动第八讲成功召开

来源: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19-07-17浏览次数:778

2019年7月16日下午,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第二届教师发展周系列活动第八讲于13号楼106报告厅成功举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高德胜教授应邀为大家做主题为“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张伟副教授主持,我院全体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


高德胜教授从五个方面为我们分享了此次讲座的主题。首先,高德胜教授结合现实经历以及教育情境指出“表现”是教育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常用语;是学生教育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并对学生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中文教育学术文献中却难以找到线索,为此确定“熟悉的陌生”这种悖论性的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其次,高德胜教授分别从中英文多重含义中总结出表现的含义的特点,即他人可见性、他人相关性、打造表演等特性。随后以表现作为存在方式的立场切入,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阐释、区分共在与表现的关系;并从思想史的角度例举哲学家们对“表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不同理解归纳出“表现”这一存在方式既具备积极属性,也存在消极的限制这一结论;高德胜教授强调指出,表现是人的存在方式,却不是人唯一的存在方式。从表现的基本特性来看,即使是在基本规范之内,表现也要付出自主、热爱、道德、精神生活等牺牲作为代价。高德胜教授重点讲解了主题的第三部分——教育从借道表现到被表现支配。人在时间与空间中存在,实际上也是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挣扎”。高德胜教授指出,人是矛盾性的存在,一方面需要大地的支撑,一方面又渴望从空间的限制中解放。因此,“舞台”的出现是人渴望解放与表现。学校产生以前,教育是“泛地点”的的存在,学校犹如舞台,将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剥离,从周围世界中“抬升”,脱颖而出,将其余世界置于“观看”的位置,实现了教育的“舞台设定”。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的教育,一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另一方面,作为“被看”的一方,学校要表现出“观看者”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有“观看者”所期望的表现,也从此踏上了表现、表演之路。为此,学校的诞生亦是一个“舞台事件”。教育国家化之后,现代国家成了教育的提供者、主办者、监督者和控制者,此时的教育是为政治经济发展服务,政府成了教育的“观看者”、“导演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也演化成不同程度的如教育自主性丧失、教育外在化、学者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迷失及利益驱动等教育危机。最后,高德胜教授分别从国家、学校、教育等立场给出了寻找表现的“解毒剂”,即有意识地去坚守“道德高地”,摆脱表现支配,提升教育专业性以及树立专业自信。  

互动环节高德胜教授耐心解答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张伟副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简要点评,我院第二届教师发展周系列活动第六讲圆满结束。

高德胜,教育学博士,民主促进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执行主编。



CopyRight © 2019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