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第二届教师发展周系列活动第六讲

来源: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19-07-15浏览次数:623

2019年7月15日下午,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第二届教师发展周系列活动第六讲于13号楼106报告厅成功举行。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庆昌教授应邀为大家做主题为“教育改革:叙事、分析和反思”的讲座。本次讲座由高伟院长主持,我院全体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


刘庆昌教授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原因有三点。一切都可能变化;人的确定性和稳定感减弱,以至于身处其中的人不能轻易判断、不敢盲目乐观;多元并存、百家争鸣、无所适从。由此引出本次的讲座内容。

刘庆昌教授从四个主题谈到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变革。主题一,废科举、兴学校,带来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西式学校逐渐兴起,开始了教育近代化步伐。主题二,激民情、重民智,带来中国教育的社会化。此处列举了晏阳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多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动。主题三,讲方向、重思想,带来中国教育的政治化。主题四,讲科学、重人文,带来中国教育的现代化。1980年,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在全国展开:“向45分钟要质量”,是一个普遍的追求,尤其是智力发展;19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反思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局限,倡导教育的人文性质,这种倾向到了20世纪末已经势不可挡。

紧接着,刘庆昌教授从三个方面分析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教育价值化——利于个人和国家;教育文明化——适于普世价值观;教育专业化——基于教育的哲学和科学。最后反思,如何对教育改革进行理性考察?首先借用分析框架,明白为何改:目标与动机;谁来改:主体与资格;改什么:对象与内容;怎么改:过程与方法。反思分为“正当性的反思:合理吗”、“现实性的反思:可行吗”两个维度。所以改革从分析框架中进行解释,改革的目的是让教育更好;挑战与顺应、超前实验;改革的主体是管理者与教育者;改革对象与内容是改教育者、改教育;通过决策执行、经验推广和行动研究进行改革。正当性应符合道义上的合理与技术上的合理,现实性包括人员素质、物质条件和文化生态。

最后刘庆昌教授耐心解答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高伟院长对此次讲座进行简要点评,我院第二届教师发展周系列活动第六讲圆满结束。

刘庆昌,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现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和教学理论研究。在教育原理、教育知识哲学、教育工学、教育理论等方面,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研究风格,提出很多原创性学术观点。主持多项国家课题,出版《教育者的哲学》、《教育知识论》、《教育思维论》等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




CopyRight © 2019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